中國農業科學院生物技術研究所成立于1986年,其前身是生物技術研究中心,1999年更名為生物技術研究所,是從事農業生物技術領域基礎研究、應用基礎研究和高新技術研究的中央級公益性科研事業單位,是農業生物技術領域國家級學術機構,是“三農”領域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組成部分,開展公益性、基礎性、戰略性、前瞻性的科技創新活動與成果轉化應用。
研究所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面向世界農業科技前沿、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現代農業建設主戰場、面向人民生命健康,聚焦作物科學、農業資源與環境科學、植物保護科學三大學科集群,堅持植物與微生物的學科交叉與融合,在作物功能基因組、作物分子生物學、農業微生物學和農業生物安全等四個優勢領域確立重點研究方向,系統開展農業生物科技的基礎理論與前沿技術研究,培養出一批農業生物技術領域科技人才,取得了一系列重要創新成果。
研究所擁有12000平方米實驗區和12000平方米試驗溫室,農業農村部農業基因組學重點實驗室(北京)、農業農村部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評價(分子)重點實驗室和農業農村部植物及植物用微生物生態環境安全監督檢驗測試中心(北京)依托本所建設,在海南、河北、遼寧和新疆等地建立了田間試驗基地,為功能基因大規模轉化、作物分子育種、新品種培育及轉基因生物安全性評價等工作提供了重要的硬件支撐?,F有在職職工139人,其中,中國工程院院士1人,國家或省部級人才項目17人;研究員54人、副研究員45人;博士生導師37人,碩士生導師35人。45歲以下的中青年科技人才占62%。已經形成了一支老中青相結合,以年輕人為主,思維活躍,具有頑強拼搏精神和勇于創新的科研團隊,成為我國農業生物技術領域的一支重要骨干力量。
“十三五”期間,研究所共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轉基因生物新品種培育重大專項等國家科技計劃180余項,獲省部級以上獎勵6項,獲授權發明專利146項,其中獲國際專利4項,審定作物新品種13個,獲農業轉基因生物生產應用安全證書21項。在國內外重要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600余篇,出版專著14部,制定國家標準和標準物質32項,登記軟件著作權18個。
近年來,通過深化科研體制改革,研究所積極調整學科方向,明確發展定位,注重提升整體學術水平和科技創新能力,以“四個面向”“兩個一流”為目標,全力推進現代研究所建設,著力把生物技術研究所建成國內一流、國際知名的農業生物技術研究所,成為國家農業生物技術創新中心、科技產業孵化中心、人才培養高地和國際合作交流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