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風采

 

  范云六,女,研究員,中國工程院院士,生物科學博士,博士生導師。1930年生于湖南長沙市。1948年考入國立武漢大學農化系,1952年畢業。1956年被選派至前蘇聯列寧格勒大學生物系學習,于1960年獲得生物科學博士學位。1961年在國內困難時期回到祖國,在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從事微生物分子遺傳研究,在我國較早發表關于質粒(當時稱質體)的分子遺傳學及重組質粒的建構等研究論文(1974,1975)。1980~1982年在美國威斯康星大學和西北大學醫學院從事分子生物學研究,回國后在中國農業科學院建立農口的第一個分子生物學研究機構,率先將分子生物學技術應用在農作物遺傳改良。在國內最早獲得轉抗蟲基因的水稻及棉花。成功地人工設計和改造了Bt基因,在多種植物中表現高效殺蟲效果,并和華中農業大學合作得到高抗螟蟲的秈稻“明恢63”和IR72及其后代,處于國際領先水平。在我國首先注意到轉抗蟲基因植物抗蟲性失效的問題,研制出多種不同殺蟲機制的抗蟲基因,并將不同殺蟲機制的抗蟲基因導入同一植物、采取多基因復合殺蟲路線獲得了雙基因抗蟲植物(煙草、楊樹)新品系,在世界上首次成功地獲得延緩害蟲對轉單一Bt基因植物產生抗性的科學數據,對作物持久抗蟲基因工程育種具有指導和示范作用。創造性地進行了生物工程基礎工作和上游研究,包括:克隆了水稻種子儲存蛋白prolamin基因特異性表達的順式調控元件,確定了該基因的發育和胚乳特異性表達的功能。近年來,利用玉米作為植物生物反應器開發研究植酸酶,已獲得種子特異性高表達并具有植酸酶活性的玉米,表達的植酸酶活性足以滿足飼料的需要,可直接作為動物飼料應用,有利于畜禽的生長發育,并可減少磷所造成的環境污染,與第一代飼料添加劑相比,可大大降低飼料成本,為營養型、環保型、節能型飼料專用玉米的開發提供了科學技術支撐和物質基礎。此外,利用生物技術還開發了一種在工業生產中具有優越性的新型乳糖酶,可解決乳糖酶生產中單位產量低、胞內酶提取困難的問題,從而開發了一條乳糖酶高效生產的新途徑。多年來在國內外核心學術刊物上發表研究論文、學術報告及專著等150余篇,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國家科技發明獎、農業部科技進步二等獎及河南省科技進步一等獎各一項,國家發明專利多項。在不斷進行科研創新的同時還精心培育了一批高水平的科技人才,其中博士近30名,碩士40名,國外進修生3名,這些學生廣泛分布在海內外的科研領域,并已成長為科研技術骨干。曾任國家科技獎勵委員會委員,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評審組成員,農業部科技委員會委員和生物技術顧問,中國農業生物技術學會副理事長等;現任國家重點基12礎研究發展計劃(“973”計劃)專家顧問組成員,教育部“長江學者計劃”農業科學評審組成員,國際HarvestPlus_China項目主席,中國農學會和中國作物學會常務理事,農作物基因資源與基因改良國家重大科學工程學術委員會主任等。

亚洲日韩精品A∨片无码